远方的行星:赵春翔艺术展

  • 事件日期: 2019-04-12 (五) 12:05 ~ 2019-07-07 (日) 18:00
  • 展览回顾
  • 演讲者:  /  主持人:
    地点: 展览室:※ 1F、2F、3F

王嘉骥/策展人
 

赵春翔(1910-1991)是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其受艺坛重视的程度,却远远不及与他世代相近的赵无极(1921-2013)和朱德群(1920-2014)。这三位艺术家在同一时期接受杭州艺专洗礼,同样面对中国艺术如何现代化的处境,也都在1950年代以后旅居西方数十年。不仅如此,他们创作的高峰期,也都落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极为不同的是,赵无极与朱德群相对顺利地融入法国社会,也被法国艺术界所接受,扬名且终老于斯。相反地,赵春翔则是颠沛、孤独且不安许多。旅居美国纽约长达30年,他始终压抑,继而衍生为精神痼疾,晚年回归中国大陆与台湾。但也因为这样,赵春翔的作品彰显了更多的内心挣扎与激烈的拼搏。中西艺术激烈撞击的斧凿痕迹,不但在他各个阶段的创作历程俯拾可见,而且昭然若揭。

「远方的行星」作为展览名称,灵感来自赵春翔1986年的同名画作。至少从1960年代开始,赵春翔就偏好以「宇宙」(或英文的”cosmos”)为作品命名。「远方的行星」给人距离、远行、边缘、踽踽独行等联想,也是赵春翔一生迁徙、离散、漂泊的写照。行星循着宇宙自然的轨道秩序,以恒星作为遥望和绕行的中心;恒星的光芒照耀行星的大地,一如太阳之于地球的关系,更是行星上的芸芸众生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

赵春翔的艺术创作,持续以中国传统的宇宙论作为精神暨形式的灵感来源。太极的概念与阴阳二元的观点,化为抽象的圆、球体,乃至于光晕及光点,成为重要的造形与母题。在赵春翔的作品当中,自然本体的轨道和运行不只见于星辰宇宙,同时也体现为一种人伦世界的秩序。儒家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与价值,一直也是赵春翔念兹在兹的主题;具体可见,他在画中以鸟喻人,映照人间伦常与家庭和乐的美好。借此手段,绘画成了他宣扬中国哲学与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场所。

根据艺术家的关怀与理想,「远方的行星:赵春翔艺术展」选邀兼具形式力度的作品。因应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的空间特色及展场规模,从台湾和香港两地的重要收藏家与机构藏品之中,选出主要的展品共计60馀件;连同赵春翔的一些手稿、小幅习作,以及生前使用过的画具一并展出。

「远方的行星:赵春翔艺术展」回溯赵春翔的创作生涯,再次予以梳理。一方面,将他放回中国自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艺术发展脉络,观照他的创作路径、付出与贡献;另一方面,在重新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展品的选择视为重要的学术手段,借此提供一道观看的捷径,便于审视赵春翔艺术的特殊性,了解其美学追求与精神依归,进而肯定其创造性与终极成就。

这是一张图片

影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