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ogin
登入 亚洲大学附属现代美术馆
请登入以管理网站,按下开启登入视窗
home
Open login
继续播放
暂停播放
「十四岁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 1878),是窦加1881年参加「第六届印象派展览」的作品,也是窦加生前唯一发表过的雕塑。即使成为芭蕾舞者的练习过程非常辛苦,十四岁小舞者依然优雅翘首,往后挺直身体重心,跨出脚步,彷彿聆听着音乐,蓄势待发,准备舞出情感和生命。
窦加的时代 The Time of Edgar Degas 1870年代,窦加参加了当时青年画家的印象派团体,一起创作,对抗保守的官方美术展览评选与学院僵化的美术观念。但窦加并不承认他自己是「印象派」,事实上,他比印象派同时代的画家有更深沉的社会观察与人性思维。印象派团体歌颂现代城市的繁华热闹,然而窦加很快在城市的热闹繁华中看到人的疏离、孤寂与荒凉。
窦加探讨人的身体,他把芭蕾的动作分解,伸展,拉筋,后翻,旋转,举足,伸手,每一个动作都不只是画面,而同时也是画家自己身体里的一种旋律。他不只画速写,粉彩,油画,他也捏塑泥土石膏,快速用立体的材料掌握动作的稍纵即逝。 窦加用手塑立体雕像表达舞者动作,与他的绘画作品对比,可以看到他对芭蕾基本课程的理解,像单脚向后伸长拉高的「阿哈贝斯科」(Arabesque),他重复作了很多次,不只是为了作品本身的美观完整,其实更多的意图在于实验和研究,这也是窦加「雕塑」作品最可贵的地方。 窦加不是「雕塑家」,不为雕塑而雕塑,却因此更加凸显窦加在人体线条、比例上的熟稔,在空间中的大胆探索,让单脚平衡的芭蕾舞者、弯身看着右脚的舞者,显现出雕塑前所未有的姿态与自由线条。
19世纪末的新艺术(Art Nouveau)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设计美学运动,当今21世纪生活中,随处可见到新艺术的踪迹:藤蔓图腾的应用、异国风情的揉合、古典风格的再现,在流畅有机线条的交织下,小至珠宝、时尚设计;大至家居、建筑的装饰风格,都可见其印记。本展以探讨奥地利现代主义先驱克林姆的艺术为起点,试图勾勒出新艺术的时代容颜,借由克林姆与其学生席勒与科克西卡的作品,进入「维也纳分离派」的世界;从哲学、文学与音乐的角度,形塑出世纪末华丽、颓废后而新生的时代氛围。
20世纪最重要的时代思潮就是现代主义(Modernism),而现代主义在美术上的代表形式就是抽象艺术,从1870年代的印象派开始,就是一段逐步抽象化的历程,直到百年后的色面绘画和极限艺术才算走完了这个从繁到简,从多到少,从物到心的「归零」历程。这一连串的艺术革命就是把外观世界渐次剥除的过程,直至最原始的「本质」。 抽象艺术思潮之所以能由欧美扩散到全世界,除了西方文化的强势之外,两次世界大战离乱和资本社会的疏离所造成整个世界的人心流离也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中叶国共内战之后,台湾是个不安的岛屿,朱德群,刘国松和萧勤,因避难而不得不逃到台湾,林寿宇为了避乱而逃离台湾到香港,这四位艺术家都是异乡人,在陌生的文化异域挥洒属于世界的,也是自我的彩笔。 只有在人不亲、土不亲、语言也不亲的地方,只有感到四无傍依,内心孤绝时,个人的内在湧动和难以言喻的诗情才能倾洩而出。朱德群在法国、林寿宇在英国、萧勤在意大利、刘国松在美国,不论身处何方,但血脉里的中华文化,尤其是形而上的老庄禅学思想才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也只有在这样的处境和心灵状态下,四位抽象艺术大师才能一往无悔的走向他们的寂境之路。对照此四人的抽象绘画风格发展,可以梳理出东、西方美学在碰撞与交错中,不同的创作面貌与可能性。
1920年代出生于法国的伊其理与阿曼,同为新现实主义的雕塑巨匠。 伊其理(1925-2013)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诗人,具有丰富的幽默感与强烈不羁的性格。深受太平洋与非洲艺术的启发,作品保有原始、自然的天性。进军美国后获得媒体青睐,被视为将材料展现惊人纯粹线条的天才艺术家。伊其理选择钢、铁、铜等金属材料,透过焊接、锈蚀等方式,利用金属独特的延展性组合出新生命。多以人性为出发点,直觉地将冰冷僵硬的金属块体转换成轻巧又和谐的物件,创作出饶富前卫、诙谐、趣味与叛逆性的作品。 阿曼(1928-2005)则是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法国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极少数在世活跃期间便被写入西洋艺术史的杰出艺术家之一。1991年获颁法国骑士勳章,1993年更荣获法国国家勳章。阿曼擅长将乐器、希腊罗马神话雕像加以分割、拆解与堆积组合,以重复的手法营造”量”的感觉,赋予崭新的样貌与意义,发掘物体潜在的功能。阿曼的作品经常是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集积,他不仅让物体以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成为过去的见证者,更延续开展出新的可能性。 本展将进军纽约成为人气艺术家的伊其理,以及具有艺术史重要地位的阿曼并列,希冀透过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新现实主义的多样风貌,让大家窥探两位魔幻雕塑大师的奇幻异想世界。相信大家可以领略伊其理夸张奔放的比例与自然情慾的展现,以及阿曼的完美比例与古典中的革新。
展出者:馀承尧 展出作品:山水 馀承尧于1898年生于福建,投入军旅二十馀载,直至抗日战争结束退休。1949年滞台独居台北,以诗、书、画、乐(南管)自娱消遣。1954年首度执笔作画,1986年举行个展,才如平地一声雷般震惊艺坛,时年88岁。宋初以来逐渐柔化、文气、空灵甚至苍白的山水画传承主宰了文人画的发展,而馀承尧则多了苍劲(造型)、浑厚(结体)、富丽(色彩)、险劲(布局)、顽强(内蕴)等特质,继范宽《谿山行旅图》之后,馀氏开启质感紧密、气势撼人的新气象。 本次展出之山水,画中群山拔地而起,一直衔到画幅顶端留下少许天际空白,在翠绿和鲜黄树丛复盖的山体中,冒出鲜明横向的溪谷,由左下方奔流出画面,与橙黄色的树丛、房舍搭配。整幅画在饱满坚实的崇山峻岭间留有关键性的空白,既密不透风又疏可走马,强悍而舒朗,正是馀承尧典型的代表性风格。
本展展出艺术巨匠的创作,首档推出引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徐悲鸿所创作之《三马图》。徐悲鸿赴欧学得完整的学院美术教育体制,回国后大力提倡与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的客观写实主义。 徐悲鸿融合中西技巧于一炉的水墨画,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笔下神采飞扬的马。本《三马图》在构图上非常稀有,格局开阔又大气。用笔劲挺随意、用墨浓重洒脱,可说是一气呵成,神形兼备之佳作。
展出者:窦加、罗丹、亨利摩尔、达利、阿曼 本馆精选馆藏作品推出《西方现代雕塑常设展》,展出窦加、罗丹、亨利摩尔、达利、阿曼五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在现代艺术史发展的脉络里,属于自米开朗基罗以来「意象创造」为主的一支。五位艺术家,在创作形式与风格的表现上,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原创表现。在横跨数十年的现代主义洪流中,五人艺术的创作思想源头,来自相当不同的艺术主张与美学体系,不同的生命经验与人生价值。
展出者:杨炯杕 展出作品:时光封印 当代名作展出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优秀作品,首展推出杨炯杕的版画创作〈时光封印〉。杨炯杕的蚀刻版,体现了艺术语言与生命气质的全然合一,是在西方写实的基础上,巧妙衔接了具有广义本土意识的民族化语汇。〈时光封印〉以七年的岁月刻画北部滨海公路最为美丽也最为落寞神秘的短短两公里海岸线,既沉静又震撼人心,无疑是台湾当代美术史上最动人的一页风景篇章。
本馆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特闢「小荳画廊」作为孕育幼苗的区域,进行儿童艺术教育的长期规划发展。 首展以《小小建筑师之梦》来对应伟大建筑的源头——「梦想」。儿童建筑教育比一般的绘画、雕塑等儿童美育难度更高,但却最贴近生活和生命,《小小建筑师之梦》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来建造屋子——微形如雕塑般的房子,让孩童从小就能认识建筑,领会建筑之美,促成台湾未来建筑景观的改观。 透过从小紮根的艺术教育,期许未来新生代,不仅「人人都是艺术家」,也要「人人都是建筑师」,以兼具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这样的能力,得从小培养,这正是《小小建筑师之梦》展览举办的另一个梦想。
展出者:安藤忠雄建筑师研究所 本展规划为本馆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常设展,由三个主题构成。 第一部份展出亚洲大学‧亚洲现代美术馆的设计过程,内容包括工程照片与模型,以及安藤亲自绘制的手稿。从一栋建筑的发想到造竣,呈现每个阶段所需的长期研究以及众人的热情投注。 第二部份介绍安藤忠雄在世界各地所设计的美术馆。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安藤分别以独一无二的建筑与艺术方式,形塑出每一座美术馆的专属样貌。 第三部份展出安藤忠雄于1988年针对日本中之岛提出的计划——「城市之卵」。虽然这个计画并没有实现,但建筑师持续挑战自我、绝不放弃的勇气与热忱,仍足以启发年轻的建筑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