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人生─从写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

  • 事件日期: 2019-11-02 (六) 12:10 ~ 2020-03-29 (日) 18:00
  • 展览回顾
  • 演讲者:  /  主持人:
    地点: 展览室:※ 2F、3F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Asia University Museum of Modern Art)将于11月2日至2020年3月29日举办展览《剧‧场人生─从写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Theatre in Life: Réalisme to Nouveau Réalisme),并邀请翁淑英女士担任策展人。展览将带领观众漫游于十九世纪的写实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新写实主义世界中,体验「写实」在不同时代里,形式与精神上之不同。
这是一张图片 
展览以爱德加‧窦加(Edgar Degas,1834-1917)的作品〈十四岁的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为引子,逐步揭开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剧幕。辅以展览馆二楼长廊的互动影像装置,从现场氛围感受生命、自然、音乐与影像的律动,邀请观众置身于剧场中。十九世纪新兴的表演艺术为艺术家常见的创作主题,但窦加的芭蕾舞系列作品却不以舞台上的表演者为描绘对象,反而以舞者在舞台下的举手投足作为关注的焦点。从着装、热身、预演、演出,舞者在其中的肌肉与骨骼之变化、韵律与速度之动静,都一一透过窦加的双手被记录下来。窦加透过他的作品发问,在如社会缩影中的剧场里,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场景转至私密的空间里,展出一个一个完全赤裸、在其中沐浴洗澡的女性。它们不同于学院美术的唯美传统,以贴近生活、自然的面相呈现。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与卡蜜儿‧克劳岱尔(Camille Claudel,1864-1943) 同为写实主义重要的雕塑家。二人关系从师徒到灵魂相依的爱侣,亦是彼此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在真实人生中演译癡爱情狂、聚合离散;当中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很多不能三言两语陈明的感受,都透过作品一一呈现于观众眼前。
 
二十世纪中叶的新写实主义运动尝试从主观出发,以表现人们生活环境及行为模式为主,提倡艺术必须回到真实世界。法裔雕塑艺术家阿曼(Armand Pierre Fernandez,1928-2005)擅长以堆积、切割、增生与重组的方式创作。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到汽车等工制品;借由他的创作,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得以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八十年代,阿曼以青铜及乐器作为主要的创作媒材及主题。在被切割的乐器与其他物件的接合与重组的过程中,质地坚固的物料在感官中被转化,一首一首的旋律与曲调亦油然而生,以特殊的方式进入观众的视觉体制。
 
凯萨‧巴尔达其尼(César Baldaccini,1921-1998)因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而在1949年开始使用焊接技术创作,并以各种动物与人体的形象为主题。他认为作品一旦完成,其生命会被保存于所使用的媒材与其被放置的空间中。凯萨在一生的创作过程中,运用和开发出多种不同的技术,如:压缩、人体翻印、发泡技术等来探讨物体的真实性。
 
以「射击艺术」而备受关注的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2002),借由这种以破坏、催毁为创作手法的行为艺术控诉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她于1965年因受到一位怀孕朋友的圆润体态启发,而创作出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娜娜」系列作品。「娜娜」为法语女孩的意思,它身上的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种;充满力量的体态则有大地之母、生命力的意涵。桑法勒透过此系列作品来歌颂女性力量,并挑战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定型。三位艺术家均透过不同新媒材的尝试及从前卫观念汲取古典元素的转换,发展出一系列在此展览中呈现具有时代性与哲学诗意的作品。
 
本次展览的展品除了选自于本馆的典藏品外,在三楼的长廊上亦另设《彩色剧场》(LE COLOUR THEATRE),展出借鑑新写实主义推动者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的「单色」概念的当代作品。克莱因于1955年创作了首幅单色画作品〈橙色〉(Monochrome Orange)后,即开始以单色作为其创作语汇。展场亦集结了当代艺术家周春芽、王建扬与黄沛滢的纯色作品来回应克莱因的创作,并以艺术开启两者的对谈。在主展中,观众仿如走进了人生的剧场里,感受在其中交织的百态与情感;《彩色剧场》则带领观众回到最原始的感官世界,以视觉直观来意识艺术家的世界中,每一种颜色在其中的意义。